Monday, November 19, 2012

【China AIDS:7571】

http://lpslz.gzrenkou.gov.cn/Info.aspx?ModelId=1&Id=8352 

艾滋病相关法律政策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754  更新时间:10年07月08日

http://lpslz.gzrenkou.gov.cn/Info.aspx?ModelId=1&Id=8352 

(1)
4.1我国已建立基本完善的艾滋病防治法律体制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从艾滋病刚进人我国开始,就在领导全国人民抗御艾滋病流行、蔓延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体制。为该体制提供立法保障、法律支持,发挥保驾护航作用的,是由以下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等共同组成的法律、政策架构:
1.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首,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些重要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相关章节中,都就“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禁止虐待儿童”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艾滋病和部分常见性传播性疾病列人乙类传染病范畴。第五条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洽工作。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第六条要求:“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第七条规定:“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洽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2006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 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006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第十一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在这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下,许多相关的法规、条例相继出台,对保障儿童的各种权利,以及与此有关的家庭环境和替代性养护、教育、休闲、文化活动,以及对残疾儿童的特殊保护等措施,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条例还在陆续制定、颁布中,从而为各级政府制定并完善艾滋病防治的相关政策,提供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2.卫生部作为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政府职能部门,为贯彻落实上述法律,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先后下发一系列重要的法规和政策文件,包括《关于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见》(1995),《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1998),《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2OOl),《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2004),《艾滋病防治条例》(2006),《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 (2006)等。这些文件明确了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方针、原则、目标、策略和措施,同时也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子女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
3.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相应法规和政策。例如,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的意见(教体艺〔2001〕8号)”,教育部、卫生部2002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体艺〔2002〕5号)”,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意见(教体艺[2004]5号)”等(详见本章4.3),都在加强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斗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工作者们应注意两点:第一,熟悉、掌握上述法律文件,学会正确运用这些法律武器作为自己的工作依据;第二,密切关注国家在相关法律、政策方面的进展。艾滋病流行趋势在不断变化;伴随国力的增强,国家对艾滋病防治的投人在不断增加。正如国务院在“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2004)中所指出的:“……卫生部、法制办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开展调查研究,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对其中不适应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的依法予以修订,同时研究起草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专门法规。各地区也应当结合实际,完善本地区有关立法……”只有紧跟形势,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和政策观念,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促进学校预防艾滋病工作的健康发展。
2 艾滋病防治国家目标和政策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曾就贯彻、落实该行动计划,提出四项原则:政府负责,加强部门合作与社会参与,齐抓共管;(2)预防为主,加强宣传教育,标本兼治,综合治理;(3)突出重点,加强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注重实效;(4)分类指导,加强督查指导,严格执法,综合评价。
2006年1月18日颁布的《艾滋病防治条例》进一步明确指出:艾滋病防治事关经济发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同年颁布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以上述四原则为基础,进一步修改成以下五项工作原则。
1.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评估。
4.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5.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加强监督。
本章以这些原则为基础,结合《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2004),参照《艾滋病防治条例》(2006)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2006)提出的技术要求,将我国目前有关防治艾滋病的国家目标、政策和相应措施要求,归纳为以下7个方面。
2)
4.3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目标和任务
教育部作为领导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最高行政职能部门,以体育卫生艺术司(简称体卫艺司)为执行单位,多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法规和文件精神,制定了一系列相应政策,颁布了工作目标和任务。这些工作,为促进我国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的迅猛发展,做出了贡献。反过来,通过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活动,也在师资培训、教材编制、促进教学改革、开创参与式教育模式等方面,为提升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水平,积累了大量经验。
4.3.1 教育部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政策文件
近十余年来,由教育部或由教育部与相关部委联合颁发,直接指导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或对该工作起法律支撑作用的政策文件有:
1.(原)国家教委、卫生部颁布实施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0)。
2.卫生部、(原)国家教委、全国爱卫会联合颁布的《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1992)。
3.卫生部、(原)国家教委、全国爱卫会联合制定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1992)。
4.《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1一2005年)的意见》(2001)。
5.《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2001)。
6.《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的通知》(2003)。
7.《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洽工作的通知>的意见》(2004)。
8.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2007)。
与上述政策文件配套出台的,还有以下方案、标准、规程和教育大纲等,对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发挥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
1.“小学生健康教育大纲”(1992);
2.“中学生健康教育大纲”(1992);
3.“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1995);
4.“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工作规程”(1995);
5.“高等学校卫生保健机构工作规程”(1995);
6.“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2002);
7.“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2002);
8.“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2002);
9.“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基本要求”(2002)。
近年来,教育部体卫艺司、卫生部疾病控制局等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一系列的教材、读本和教学辅助材料等。这些教材的编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各地、各级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教材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且对艾滋病预防相关教育(如师资培训)的规范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1.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编).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2.教育部体卫艺司(编).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教材.北京:华龄出版社,1999年.
3.教育部体卫艺司、卫生部疾控司(编).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多媒体师资培训教材.北京:中国卫生科教音像出版社,2002年.
4.教育部体卫艺司(编).学校卫生人员培训教材.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
5.教育部体卫艺司、卫生部疾控司(编).艾滋病离你远吗——中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6.教育部体卫艺司(编).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卡通读本.北京:华龄出版社,1999年.
7.北大儿少所、中国科协声像中心(联合制作).警惕艾滋病VCD,北京:中国科协声像出版社,2000年.
8.卫生部、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制作).飘动的红丝带VCD——预防艾滋病大型公益文艺晚会.北京:中国卫生科教音像出版社,2003年.
9.中国卫生科教音像出版社、北京市海淀区献血办公室(联合制作).无偿献血科普片.北京:中国卫生科教音像出版社,2002年.
4.3.2 学校艾滋女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我国的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从1992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在教育部体卫艺司领导下举办第一个学校艾滋病师资培训班开始,到2007年基本覆盖全国城乡大中学校,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2001年。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资助下,以各省市区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为对象,连续举办8期师资培训班。全面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受训学员回到当地后,选择试点学校,积极组织再培训活动。这些活动犹如星星之火,有力推动了各地艾滋病预防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
第二阶段,2001-2004年,面临艾滋病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严峻形势.以《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的意见》为契机,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进人全面、迅猛的发展阶段。教育部在该“意见”中,明确提出五项要求:
1.各地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提高对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省市区到基层,应逐级制定开展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和安排,保证工作部署到位。
2.从2001年秋季起,逐步在所有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全面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要求:(1)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按照《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将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落实初中、高中、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时间。(2)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播放多媒体教学片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3)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机构和社团组织的协同作用,提高预防教育效果。(4)将学校教育与社区预防宣教有机结合,通过学生把相关知识传递给家庭及社区成员,带动社区预防教育工作开展。
3.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此项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各类技术支持和服务,包括:(1)提供有关信息资料;(2)协助培训预防教育师资;(3)指导学校预防教育工作开展;(4)承担部分教育专题讲座任务;等。
4.为解决基层学校缺乏教育资料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教育部、卫生部组织专家对现有预防教育的师资培训教材、教案、科普读物、光盘等进行评审,筛选那些适合学校需要、学生阅读、观看教学辅助材料,供各地和学校选用;(2)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辅助材料,对教师进行辅导和培训,提高教学能力。
5.加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检查督促工作,包括:(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工作计划,定期对学校预防教育情况进行检查与督促;(2)教育部、卫生部对部分省市区学校进行抽查,并对抽查结果进行通报;(3)检查内容包括行政部门对预防教育工作的部署,学校开展预防教育的措施落实,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情况,等;(4)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办公室负责对上述工作指标完成情况的检查督促和评估,并向国务院报告。
第三阶段,2004年迄今,面临全国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蓬勃发展,各项教育干预活动的步步深入,同时针对各地在该项教育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和需求,教育部于2004年6月28日适时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意见”(教体艺[2004]5号)。“意见”及时转达了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新的部署和要求,并就加强我国的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出八条意见: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包括:(1)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筹规划。(2)按《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要求,进一步部署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关键是狠抓落实,确保该教育在各级、各类大、中学校全面、深人开展。
2.切实将预防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讲座。具体要求是:(1)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按《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要求,在普通中学地方课时中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课时(初中6课时、高中4课时)。(2)中等职业学校要按该《大纲》要求,安排4-6课时,开展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3)普通高等学校应开设专题讲座,或将其内容纳入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每学年平均课时不少于1课时。(4)教育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相关生活技能,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避免对HlV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行为。
3.各类大、中学校要充分利用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机会,动员学校各有关部门及团组织、红十字会等广泛参与。通过同伴教育、主题班会、绘画、读书活动、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集中开展具有一定声势的预防艾滋病宣教活动。
4.采取多种宣教形式,包括:(1)各类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普通高中,必须结合新生体检和入学教育,向每位人学新生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到2005年,发放率应达到100%。(2)高等学校、普通中学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图书馆或阅览室,应根据师生人数配备相应数量的预防艾滋病、远离毒品、无偿献血等相关知识的科普读物,供师生开架阅读或借阅。到2005年,学校相关科普读物的配置率达到80%以上;2008年达到l00%。(3)各类大、中学校校园宣传栏中,应设有相对固定的艾滋病防治宣传园地,并做到内容定期更新。到2005年,宣传园地的设置率应达到70%以上;到2008年,达到80%以上。(4)建有校园网络的大、中学校,应在校园网中设置相对固定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栏目。到2005年,宣传栏目的设置率达到70%以上;2008年达到80%以上。(5)利用校园广播、闭路电视等,不定期地宣传预防艾滋病科普知识。
5.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提高预防教育实效,包括:(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2005年底前对大、中学校承担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师资和校医进行一次轮训。(2)调动各种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对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进行培训。(3)师范院校要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纳人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应教育。(4)有条件地区应利用当地医学院校,或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建立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或依托当地卫生专业机构开展该工作。(5)重视预防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将其纳人教研工作计划。(6)要把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作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开展以知识传播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工作。(7)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6.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艾滋病病人遗孤的义务教育。应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与卫生、民政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切实解决艾滋病病人遗孤的免费义务教育问题。
7.预防艾滋病教育应做到:(1)与学校的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远离毒品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实现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结合,发挥整体教育效应。(2)与社区宣传教育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学校、学生将预防艾滋病知识技能、将党和政府防治艾滋病的有关政策与措施,传递到家庭和社区其他成员,带动社区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8.加大检查督促力度,确保措施落实,包括:(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落实情况纳人教育督导评估及有关专项工作的检查内容,定期督导、检查。(2)重点检查教育课时、师资培训、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科普图书配备、宣传园地设置和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3)保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的青少年,都能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必要知识。
须注意,上述政策要求是在2004年6月提出的。其后,在教育部门官员的直接参与下,国家通过《艾滋病防治条例》(2006)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 (2006)等新的法规,针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更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例如:(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督促所在地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将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纳人有关课程,开展有关的课外教育活动。(2)高等学校要发挥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和关爱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3)国家责成教育部门在2007年底实现使艾滋病致孤儿童的100%免费接受义务教育。(4)国家责成教育部门,在2007年底,使在校青少年中有关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的知晓率达到85%以上;2010年底,该知晓率应达到95%以上。
4.4.1 学校健康教育覆盖率有待继续提高
在16个受调查省区市,中学艾滋病预防教育开展率平均达93.8%;其中7个省区市为100%,都是教育部和儿基会长期合作的项目点所在地。说明:我国以中学为主的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已基本覆盖全国;既体现出各级政府对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以客观事实证明,领导重视、足额投人、按科学原理设计的项目,是提高教育覆盖率的基本保障。绝大多数受调查大中学生,对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持欢迎态度。艾滋病防治知识来自学校健康教育的学生,知信行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其他渠道(如报刊、网站)者,提示: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是学生获取艾滋病防治系统知识的最主要、最理想渠道。
主要存在问题及改善建议如下:
(1)不同省区市之间存在严重不均衡。覆盖率相对较低(最低者仅66.7%)的是那些艾滋病流行率暂时不高,社会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它们不像HlV相对高流行区那祥易受到关注,也不像发达地区那样易获得资源投人。和国家、地方在治疗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方面的巨大投人相比,在学校预防教育方面的投人要少得多。因此,今后的主要任务之一依然是,开发和动员领导,尽快将艾滋病预防学校教育列人重要议事日程。
(2)多数学校选择初中为开展预防教育的主要学段。这是正确的,符合我国教育体制的现实。问题是:初一学生禁毒知识缺乏;高三学生某些重要知识(如反歧视)普遍存在空白,而他们中有很大部分人将很快走上社会。这些不足是导致我国学生整体艾滋病知识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为全面消除这些教育空白点,建议:①实施课程整合,如在初一德育课中渗透毒品危害知识,在高中社会实践课中增加国家艾滋病防治政策内容。②通过高中德育课,对初中艾滋病预防教育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强化。
4.4.2 促进学生从夺得只是到树立正确态度的转变
本次调研采用综合评估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方法,即根据教育部、卫生部2007年颁布的《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规定的10项基本知识要点(“艾滋病是由Hl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感染了HIV的人,外表上看不出来,但具有传染性”;“艾滋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生活和一般接触传播”;“HlV经性途径感染的风险是可降低和避免的”;“拒绝毒品,可预防经注射毒品传播艾滋病”;“避免不安全注射或输血,可预防艾滋病经血传播”;“进行艾滋病咨询和检测,可及时了解是否感染HIV”;“HlV感染者和病人是受害者,应该得到理解和关心”;“青少年要主动学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并将掌握的知识告诉家人和朋友”),计算综合知晓得分。结果表明,该综合评价法比以往通过单项问卷比较的方式更能客观反映知识水平。全国(16个省区市)平均知晓得分为7.59分(满分为10分),整体水平较高。处于中度流行而经济发展快的沿海地区,平均知晓得分为7.86(最高者超过9.10分),显著好于高、低流行区(7.32和7.40分),与这些省份领导高度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预防教育切实纳人重要议事日程、资源投人大、信息来源多、师资水平高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存在问题及改善建议如下:
(1)学生人群在不同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普遍存在差距。对那些直接针对传播途径的知识,掌握程度高,知晓率大多超过75%,个别甚至超过90%。但对那些(通过日常生活和一般接触)不导致传播的知识方面,水平明显低。其中对蚊虫叮咬、与感染者共同进餐不传播艾滋病的正确应答率分别只有46.9%和63.4%。很明显,今后对那些不导致传播的知识,应放在和导致传播的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掌握一般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的知识,才能消除恐惧感,并将反歧视、提供关爱等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2)很多初中生(尤其乡村学生)因不懂“安全性行为”和“无保护性行为”等概念,导致应答错误,是导致10大基本知识要点知晓水平较低的另一重要原因。因此,今后在中学开展的艾滋病预防教育,应配合科学的性和生殖健康教育进行(详见第6章),提高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实际水平。
(3)尤其中学生人群,在从掌握知识到转变态度上普遍存在脱节现象。本调研将态度归纳成“对艾滋病的认知”、“关爱态度”、“歧视态度”、“与患者的接触意愿”等四个维度。态度正确与否取决于知识,但本质上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只有真正转变态度,才能建立健康行为,达到通过教育实现积极预防艾滋病的目的。尽管我国中学生的部分正确态度持有率很高(例如回答“若发现有人歧视、侮辱HIV感染者,你的态度是……”时,82.2%表示坚决反对,只有O.12%“赞同”;愿向HIV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帮助者也在85%以上)。但在其余三项态度维度上,普遍存在模糊认识。例如,绝大多数学生反对歧视患者,但只有56.9%的人认为“限于目前环境,不应公开感染者身份”;约1/3的学生仍对“艾滋病感染者是不道德的人,应把他们隔离,以免感染别人”持含糊态度。在“接触意愿”维度上问题最大:仅60%愿与感染者握手、学习、一同进餐,或成为志愿者去帮助他们。当然,在这些态度上持坚决反对者不多,但持“犹豫”态度者比率很高,从而和学生们在相应知识上的很高知晓率形成鲜明对照。这一知识、态度的脱节现象表明,很多学生至今仍处于口头表示上关爱感染者而尚不准备落实到态度和行为转变的初级阶段。
因此,今后的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灌输“关爱”的字面意思。换言之,教育中不能满足于让学生获得知识高分,而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实现态度的转变。今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某地区、某项目、某学校的艾滋病预防教育是否取得实效时,优先关注的应是正确态度持有率,其次才是知识知晓率。
3
4.4.3 全面加强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
我国高等学校在艾滋病预防教育方面取得巨大成效,表现在以下方面:
(1)“健康教育处方”充分发挥了向学生提供艾滋病预防宣教知识的积极作用。教育部早在1997年就将人学体检时向新生发放“预防AIDS健康教育处方”作为高校艾滋病预防教育的基本内容,坚持至今。分析表明,该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尽管“处方”只有一页纸,但阅读过“处方”的学生在认识艾滋病及其传播途径、危害性等知识水平上显著高于未收到者。
(2)以国务院艾滋病防治工作办公室颁布的8项知识要点为依据的评价结果表明,尽管该标准要求很高(回答正确者须超过8条中的6条),且允许学生有第三种回答(“不知对或错”),全国平均合格率超过75%。受调查的28个省区市中,16个超过了国家预期目标;河南、上海学生合格率超过90%,另有14个省市区达80%以上。
(3)尽管现代学生们身处性观念愈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但在包括艾滋病预防等教育、引导和影响下,其性相关态度和行为整体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例如,通过问卷回答发现,学生们对那些明确以婚姻为最终目标的“性关系”,多数持宽容、认可态度;分别有70.2%和64.4%的人认可“准备马上结婚者可发生性行为”和“学生可发生婚前性行为”;67.5%对同龄人中的同居现象表示接受。但是,对那些“商业性性行为”、“为获得好处而发生性行为”、“寝室同居”等现象,大多数学生持强烈的反对、抵制态度。从艾滋病预防层面看,这些行为和行为倾向有积极意义。
主要存在问题及改善建议如下:
(1)“健康教育处方”未充分发挥作用。例如,调查结果表明,收到处方者中仅有57%认真阅读过内容;仅有1.9%的人将从中学到的知识向家人、朋友传播;不足5%的人做到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学习其他艾滋病相关知识。而且,收到者年级越高遗忘率越高。说明,一方面应继续坚持该简便有效的教育方式,作为大学人学教育的起点。另一方面,负责发送该处方的校医院应采取更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宣传力度。尤其在抗御艾滋病侵袭已成为全社会行动的今天,单靠“处方”的宣教方式已远不能满足需要。今后应采取措施切实加强高校艾滋病的教育力度,尤其应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抗击艾滋病的社会实践,发挥社会栋梁作用。
(2)部分地区学生艾滋病知识达标率较低。例如,在西北、西南各省区,达标率分别仅为72.0%和77.8%;青海、新疆合格率分别仅为52.1%和68.3%。国家应尽快采取倾斜、扶植政策,帮助这些地区的高校提高艾滋病预防教育水平。
(3)学生在艾滋病知识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例如,理工科和文科专业学生在一些和医学专业关联度高,难度相对大的知识点上,正确应答率较低。例如,“得性病者更易罹患艾滋病”知晓率仅45.3%;分别有21.6%和23.0%对“可通过打艾滋病疫苗来预防”(——其实目前还没有此类疫苗)持错误的“肯定”和“将信将疑”态度。反过来,和人们的预期相反,各医科大学的艾滋病预防教育开展率反而相对最低。医科学生们尽管预防知识的达标率较高,但在一些正确态度持有率(尤其和“接触意愿”有关的态度)方面,普遍较其他专业(尤其文科专业)更差。今后高校开展艾滋病预防宣教应重点针对这些薄弱环节进行;提高教育实效性,加强参与力度、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应是重中之重。
(4)必须清醒看到,学生对性行为的谨慎态度不等同于安全行为;也不能依据多数的行为表现而抹杀人群中的差异。今后既要通过支持和引导,使学生们建立负责任的性观念,不因放任自流甚至放纵,导致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应加强针对学生的科学性教育,告诉他们什么是安全性行为,使用那些方法(如安全套,避免多性伴)可预防意外妊娠和性传播性行为的发生。
4.4.4 克服阻碍因素保持可持续发展
本次全国性调研还发现,我国的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中依然存在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若不抓紧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将对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问题可集中归纳于以下四个方面:
(1)少数地区教育行政领导依然存在侥幸心理,对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投人力度不足,不真抓实干,甚至走过场。该问题在那些迄今仍处于艾滋病低流行水平的地区尤其明显。宜采取开发领导、社会动员、行政通报等综合措施加以克服。各级政府既要不断增加资源投人,而且应采取倾斜政策,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扶植力度。更重要的,则是发挥各地的自身潜力。有些省份对本省艾滋病防治经费进行统一管理,明确规定每年应提取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学校艾滋病教育。这一做法值得在全国范围推广。
(2)切实解决学校艾滋病教育课程不落实问题。本调查发现,除教育部-儿基会项目点外,其他不少地区的教育时间得不到保障,课程断断续续,缺乏系统性。为此,根本改善措施是落实中央素质教育精神,保障每周0.5学时的健康教育课时。以此为基础,做好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教学的衔接、不同知识点的衔接;加强艾滋病预防教学和学校其他课程的整合,真正提高学校预防教育覆盖面。
(3)提高师资培训力度。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为促进我国的学校艾滋病教育多年的密切合作中,历来将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教育部体卫艺司创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TOT (Teacher to Teacher,即“教师逐级培训”)模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限于财力,培训重点只能放在省级和项目点,而省-地市-县区-学校的培训效果,呈逐层递减现象。许多基层学校的师资水平依然较低,成为提高我国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效果的瓶颈制约。问题突出表现于以下方面:①教学方式死板,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②系统知识水平低,尤其在医学相关知识方面。连诸如“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生活和一般接触传播”、“避免不安全注射或输血,预防艾滋病经血传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外表上看不出来,但具有传染性”等一些最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乡村学校也明显低于城市,而非项目点地区显著低于项目点地区。③没有实现参与式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前者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后者则着重于传授知识的系统性;两者缺一,都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防治知识。④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的弱点。许多教师单纯满足于提高知识水平,对引导学生如何从掌握知识到态度/信念转变直至最后落实到行为的过程相对忽视。今后应充分发挥TOT模式成熟经验,将培训重点逐步向基层学校(尤其乡村学校)转移,同时扩大教师的培训覆盖面。

(4)更新、开发教材。尽管社会上五花八门的艾滋病预防“教材”、“读本”很多,但真正符合学校教育特点者很少。以往各级教育部门自编的教材,在新形势下已略显陈旧,亟待更新。如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出现,对反歧视、提供关爱的强调等,都应是补充、更新的重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统筹安排,建立规范的发送、配置系统,使开发出来的教材、读本、教师参考教程、参考资料等都得到充分运用。

--
常 坤 Chang Kun
主任 Director

郑州和而不同
Zhengzhou City He'rbutong 
Tel:0371-87512825
Phone: 18697332373  13349108944  

 
 
州市和而不同,致力于推广阅读、推公民教育,通过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交流合作,开发和推广最佳实践经验,搭建沟通渠道与合作平台和公益品营平台,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目前主持平台“和而不同”、社区服务“常坤的家”、艾滋病工作“艾博公益”等品牌。http://blog.sina.com.cn/u/2408250953 

~~~~~~~~~~~~~~~~
艾博公益艾滋病人治疗和心理互助热线:132 9832 7812 (祝老师)
~~~~~~~~~~~~~~~~~

艾博公益艾滋病法律热线 邮件咨询aibolaw@163.com

平等就业就医和隐私保护权专线155 0113 7876 (刘律师)

性工作者药物依赖者咨询专线186 3922 8639 (蔺律师)

婚姻家庭和生命财产安全咨询专线150 3718 6255(姬律师)

新浪微博 @艾博公益艾滋病法律热线

艾博公益艾滋病法律热线服务监督投诉

常坤   电话:13349108944  电子邮件:13349108944@189.cn

        


--
◆新浪微博 @艾博公益艾滋病法律热线 (China AIDS Relief AIBO Law Hotline):
155 0113 7876 ――受艾滋病影响人群就业、就医和隐私权保护法律咨询专线
186 3922 8639 ――性工作者药物依赖者法律咨询专线
150 3718 6255――受艾滋病影响人群婚姻家庭和生命财产安全咨询专线
◆艾博公益艾滋病人治疗和心理互助热线:132 9832 7812
◆新浪微博: @艾博公益常坤
-~----------~----~----~----~-
"China AIDS Group中国艾滋病网络"
A:订阅,请发邮件到 chinaaidsgroup-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B: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chinaaids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C:既往内容汇总查询(需要翻墙):http://groups.google.com/group/chinaaidsgroup http://chinaaidsgroup.blogspot.com
D:Contact: Chang Kun 13349108944 changkun2010@gmail.com
★ 发送在本邮件组的所有内容信息,将被《青年与艾滋病》《社会工作与艾滋病》刊物自由采用,
★ 凡是挑�、��、非理性、�於情�性、胡�批�和�意�之言�,或是匿名人士之言�,以及所�表意�出�有不雅、粗鄙之文字等,本�件��不予以�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