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3, 2013

【China AIDS:7888】 Fwd: 欣赏自己孩子的同志父母何错之有?


欣赏自己孩子的同志父母何错之有?

 

          /阿强

 

当同志的父母站出来,加入同志运动,成为活跃的平权力量时,难免要面临批评,有时甚至是苛责,因为,很多人总是对父母投射太多的期待。同志家长们被期望“能撼动性别秩序、家庭结构”,最好能解决整个社会的所有问题,就像小时候,我们对父母的无限期待一样,爸爸妈妈最好能帮我们搞掂一切。

 

这些因为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而聚在一起的家长们,尽管努力学习各种议题,不断进步,但他们的成长与社群的巨大期待相比,仍有距离。我要感谢对亲友会工作提出批评的朋友,您的批评将激励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不过,有些对同志家长的指责过于苛刻,甚至罔顾事实。作为志愿者,这些家长不可能背得起如此大的期待,他们更不应该遭受脱离现实的、凭空想象的指责。作为陪伴这些家长一路前行的伙伴,我有责任对一些不实的批评进行澄清。

 

目前,亲友会的家长志愿者中母亲仍占绝对多数,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动员父亲参加,但收效并不明显。从参与第一届同志亲友协力营的家长数量就可以看出,有15位母亲,只有1位父亲;参加第六届同志亲友恳谈会的家长,母亲超过70位,父亲只有12位,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复杂。据了解,参与同志运动的母亲多、父亲少,并非中国特色,美国同性恋亲友会的理事Marsha说,在美国同样如此。看来,要解决这一性别失衡问题并非易事。

 

一直以来,亲友会的活动和培训尤其关注女同家长,并强调与女同机构的合作。但当前参与亲友会工作的女同家长远少于男同父母,女同家长约占35%,男同的家长占65%。究其原因,一是有研究表明女同数量约占男同的一半(张北川);另外,我们的调查显示,女同出柜比例目前要低于男同。不管是男同还是女同的家长站出来,他们努力的目标都是改善大的社会环境,受益的是性少数群体。女同出柜比例低,这背后可能有大的结构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不能指望一家民间组织就能改变,更不可能靠几个同志妈妈就能改变。需要更多的组织,尤其是女同机构也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参与亲友会工作的家长大多数时间不足两年,他们都是普通的父母,因为关爱自己的孩子而来,再到帮助更多的同志和同志家长。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亲友会安排了很多课程帮助家长们学习和成长,但人的成长需要时间和过程。指责亲友会的家长没有权利意识,我并不认同。中国能有多少同志父母站出来公开呐喊,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权利?如果这些父母没有权利意识,他们会站出来吗?当我们在苛责别人的父母时,好好想想自己的父母在哪里,他们又做了什么?这些能够站出来的家长,恰恰是有着极强的权利意识,否则他们躲在家里“悄悄接受”就行了。

 

公民运动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社会现象。无论什么主义,什么运动都需要团结更多的人,而不是将社群撕的四分五裂。指责“妈妈们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没有关注”,是粗暴和不尊重事实。广西的茉莉妈妈和西安的彦妈妈,她们的女儿皆是当地女权活动积极分子,她们早已支持并参与女儿的工作,重庆的小莉妈妈、广西的林妈妈,不仅支持自己的女儿,还特别重视对女同议题的关注,这些妈妈们有没有女权意识要看跟谁比,她们不是专家,跟她们的同龄人比,跟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比,她们远远走在了前面。女权主义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一些人在国外拿到学位,受到专业的性别议题训练,回来就对一些普通女性进行指责,看别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这背后带着强烈的傲慢和阶级压迫而不自知。而这种对他人的压迫不正是我们自己所反对的吗?

 

在对同志父母的批评中,有一点最令人匪夷所思。指责参与亲友会活动的家长不应当说自己的孩子“优秀”、“阳光健康”,听到同志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稳定的伴侣关系就“受不了”。欣赏自己的孩子,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的必修课吗?当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优秀”、“阳光”有什么错呢?这些词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家长欣赏自己的孩子,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又没有贬低他人,何错之有?生活中,很多同志因为社会和家人的负面评价活在自卑和愧疚中,有些抑郁了,有些甚至选择放弃生命,令人十分痛心!同志首先是一个人,有谁希望自己最亲密的人、最重要的人整天负面评价自己呢?要注意的是,参与亲友恳谈会的家长,绝大多数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并不代表亲友会工作。

 

作为平均年龄超过51岁的亲友会的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稳定的伴侣,这不是人之常情吗?不信,你可以回家问问自己的爹妈,是希望你生活稳定,还是整天漂泊?是希望你有稳定的伴侣,还是每天换一个炮友?恋爱自由,独立与平等这些宏大叙事背后,总不能剥夺为人父母者对自己孩子有一些期待吧?同志运动要尊重个性,接纳多元,但不能成为压迫同志父母或其他人自由表达的借口,否则就变成了暴力。 我们反抗公权力把“同性恋”列为敏感词时,自己却又在制造同志运动的敏感词库,难道 “优秀”、“阳光”“健康”“稳定的关系”要成为同志运动的敏感词吗?

 

家庭接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参与恳谈会的家长们很多都是首次直面这个问题,分享时难免会情绪表露、流下眼泪,但在一些人看来“所到之处都有父母和孩子痛哭流涕”,妈妈的眼泪难道也成了同志运动的“绊脚石”?流泪是一种释放,你不能只看到泪水却看不到释放之后的欢笑;没有接纳中的艰难过程,又何来走出去成为志愿者的内在原动力?如果出柜后,家长都是一片掌声和欢呼,还需要亲友会这样的民间组织吗?

 

我们的运动不能一方面声称要解构各种权利,一方面又要求同志父母“高大全”、“伟光正”(这才是典型的家长制思维),想要家长无所不能,要求父母可以帮我们搞掂一切,这本身就与我们声称要争取的东西极为矛盾。

 

亲友会的家长不是高大全,他们就是普通的、爱孩子的父母 ,一群为了改善孩子的生存环境站出来的大妈大叔;他们就是你身边那些在公园里练拳、在家里做饭,在你耳边时常唠叨的,有时候还让你有点烦的父母。我们的运动,需要团结更多的同志父母,将他们作为争取同志平等权利的联盟,而不是对这些来帮忙的人苛责和棒喝。更不能一边 “啃老”,一边骂娘。

 

同志运动的确需要反思,我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反叛而反叛?是刻意的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还是通过多元的手段和方法,通向我们共同的目标——争取平等的权利?同志活动家们,在“踩在云端,俯视别人,用宏大叙事烘托政治正确”和“走入凡尘,接些地气”之间,也要有所反思。有些指责,表面上维护多元,但实际上是以多元为借口贬低与自己理念、战略不同的平权运动,本身就是反多元的。

 

     同志家长们的确需要警醒,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不要在掌声里和欢呼声中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离目标尚远,却已经失掉初心。只要初心不改,坚持学习和成长,我们总能到达目标。

 

                               作者系同性恋亲友会执行主任

 





--

胡志军(阿强)  Ah Qiang      
执行主任  Executive Director
同性恋亲友会  PFLAG China
网站Website: www.pflag.org.cn
*热线helpline :4000-820-211*
*周一二三四五晚8:30-10:30家长接听 周日下午2-4点心理咨询师接听。
*地址:广州天河北路175号祥龙花园晖祥阁2401
Address: Rm.2401,Huixiangge,Xianglong Garden, Tianhebei Lu  No.175,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
艾博公益法律网络(AIBO AIDS Relief Law Network):热线;400-0599-121 致力于改善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的生存状态,专业律师和社群专家365天早8点-晚10点,竭诚为您服务。法律咨询请按1,治疗咨询请按2,心理辅导请按3。欢迎广为宣传,扩大艾滋病权益维护的可及性。
 
艾博公益邮件咨询:aibolaw@163.com 新浪微博: @艾博公益
-~----------~----~----~----~-
"China AIDS Group中国艾滋病邮件组"
A:既往内容汇总查询(需要翻墙):http://groups.google.com/group/chinaaidsgroup http://chinaaidsgroup.blogspot.com
B:发送在本邮件组的所有内容信息,将被《社会工作与艾滋病》刊物自由采用,
C:凡是挑�、��、非理性、�於情�性、胡�批�和�意�之言�,或是匿名人士之言�,以及所�表意�出�有不雅、粗鄙之文字等,本�件��不予以�示!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China AIDS Group |中国艾滋病邮件组"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 chinaaids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chinaaids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以下网址访问此论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chinaaidsgroup。
要在网络上查看此讨论,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d/msgid/chinaaidsgroup/CAH%2BMC_2-%3Dg6gUn5MKjkreJwJVOHuWXjFhGST3k5oD%2BOD2iaV8w%40mail.gmail.com。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s/opt_ou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